1930年,上海·万国体育会股票。
《股惑:百年中国股史的九个瞬间1872-1998》 作者:孙骁骥 版本:东方出版社 2020年5月
上海轮船招商局。
股市曾经在中国内地存在过七十多年,后来被取缔,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重新恢复。财经作家孙骁骥所著《股惑》,是一本回望中国百余年股市历史的著作,从1872年轮船招商局建立开始,到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落幕,记述了百年来中国证券市场激荡起伏的历程。
《股惑》的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分别对应晚清洋务运动时期、国民政府时期和现代时期,不少资料来自馆藏历史档案,是头一次系统地介绍给读者。作者曾经写过英国股票泡沫的历史,他认为这类市场投机事件的本质是一致的,都是源于人类的贪婪和短视,他试图以全球化视角重新审视中国股市的发展历程,这个努力是有价值的。
这本书深入刻画了股灾和人性贪婪之间的内在联系,值得投资者反思警惕;而在历次股灾中留下的制度和文化问题,更是值得当下的监管部门和专家研究借鉴。
晚清股市风云 股灾断送王朝命运
当股市随着工业化浪潮拍打中国国门的时候,当时的晚清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农业社会。“士农工商”的社会阶层排序和以工商业为经济支柱的欧美国家完全不同,从文化传统到社会生活,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当时大部分国人了解世界的窗口,是刚刚开放的沿海沿江少数几个“通商口岸”,上海无疑是当时最大、最繁华的“世界之窗”。而晚清走向资本主义发展路线,是从光绪年间的洋务运动开始的,当时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式国有企业的原型。
华洋杂处的大上海,给了招商局利用股市融资的机会,这可能是招商局经历百年而不倒的基因。当时和招商局类似的国有企业还有福建船政局,是纯粹国有且由地方政府经办的企业,最终无法维持,船只转交招商局代为经营。在新型股份公司这种新商业形态和资本市场助力下,招商局只用了5年时间就打败当时垄断上海滩的外国轮船公司,成为新晋航运霸主。回顾当时招商局的资本运作过程,我们看到现在非常熟悉的方式,比如股权私募、优先股,招商局更像是一个混合经济的代表,官方代表只有李鸿章,并不干预具体经营,很像股份公司的董事长,而主要股东选举的代表类似现代企业的董事会,负责主要经营策略和项目的拍板,具体经营活动由职业经理人全权负责。
这本书的可贵之处,是细致讲述了1910年爆发的橡胶股票泡沫破裂危机。这一事件在剧烈程度上,类似史上著名的1720年英国南海股票泡沫。1883年第一次股票市场危机过后20年,人们忘记了上次钱庄银号倒闭,房地产投机泡沫破裂,大量资产被血洗的惨痛教训。作者将这个事件视为引发四川保路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导火索,可能值得商榷。橡胶股票泡沫破裂引发了一场系统性金融危机,清政府不得不采取救市措施,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政府救市。
受到股灾牵连的私人钱庄、银号存有官款,是政府不得不救市的主要原因,地方政府通过向外国银行贷款,首先去救与官方存款密切相关的大钱庄。初期控制住了局面,但是因为没有获得中央财政的支持,最终功亏一篑。大型重要金融机构的倒闭绵延到各地分号,引发全国各地金融海啸,继而蔓延到实体经济,一大批实业和工业企业倒闭,危害到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当时存款受到巨大损失的,包括主要为大量民众持股的川汉铁路公司。川汉铁路的股东不仅没有得到经济补偿,之后又被迫放弃股权被国有化,由此引发保路运动,而辛亥革命正是发生在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之时在武汉爆发。这是笔者第一次读到清末这一段股市历史的细节描写,之前确实很少见于文字,这本书的叙述填补了一段空白。
民国投机往事 交易所的梦幻泡影
接着历史进入了新阶段,作者称之为“乱糟糟的社会,兵荒马乱的历史,乱七八糟的投资”。这个时期实际分为三段,前一段是北京北洋政府时期,之后是南京民国政府时期和上海沦陷时期。民国时代的“乱”和清末不同,在于战争在各地不断发生,从各地军阀混战到日本侵华,战火燃烧了大半个中国。
这种乱局也反映在证券交易所的重新设立上,最早提出设立证券物品交易所的上海,经过近十年的反复折腾,于1920年正式获准经营。当时中国也是两个交易所的格局,1918年按照英美股份公司模式设立了北京证券交易所,比上海早两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经济衰退,使得大量热钱流入市场,投机风气出现,上海出现了一波开设交易所的热潮。
下一篇:A股上月成交超30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