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三里屯SOHO的一家好特卖里(HotMaxx),工作日的中午顾客络绎不绝,进门处堆放着化妆品、面膜、洗护等日化用品,旁边的冷藏货架上是各式饮品。店里更多的空间被零食占满,这里和开在写字楼底商的便利店别无二致,唯一的不同是每个产品的价签上多了醒目的标注——“经销商建议零售价格XX”,但商品实际销售价格比标注的还要低很多,一两折也是常见的。
就在楼上上班的小刘吃完午饭来到店里逛一圈,她在冷饮区选了一瓶可乐,2.3元。就在这家好特卖的对面是一家便利蜂。在那里买一瓶同品牌同规格的可乐要花3.8元。
小刘和她的同事们经常来逛的好特卖是一家出售临期商品的连锁零售店,从地图上搜索,在北京已有10家以上的门店,且多开在人流量大的核心商圈。根据公开资料,目前好特卖在全国已经拥有150多家门店,并且完成了4轮融资。
以好特卖为代表的临期商品的特卖店以品牌化、连锁化的形式迅速在全国各地铺开。曾为好特卖供应商的粟海辉嗅到行业机会,迅速转型,去年10月他创立临期商品连锁店小象生活,去年年底就在南京周边区域开了30余家门店,今年想要扩充至150家。
临期商品,顾名思义是即将到保质期的商品,这些迅速扩张的零售店共同的特点就是售卖具有价格优势的临期商品,比如一瓶600ml、经销商建议零售价为130元的洗发水,仅卖仅20元,一瓶咖啡饮料原价28.5元,特卖售价11元,且两款产品均超过2个多月才到保质期。
在北京一处农贸市场里开了多年进口食品店的王厉(化名)总结,“临期尾货到了从地摊经济升级为门店经济的时候了”。
“精致省”
买完一瓶可乐后的小刘休息十多分钟后就要回楼上上班了。
1996年出生的小刘去年研究生毕业来北京求职,目前月收入到手8000元左右,扣除住房和交通3500元的开支,每月可支配的收入还有4000多,再加上每月来自父母的支持,小刘的北漂生活并不拮据,但是她已经养成了“斤斤计较”的消费习惯,买一瓶水、买一袋面包前都要比一比哪个便利店或者小商店买更划算。她还经常看尾货特卖的直播,日用品基本来自直播间。
然而面对自己喜爱的物品,小刘一贯大方,她这个月的目标是买一款小众背包,售价1.2万元,手里的钱足够拿下,但她还是和爸爸要了赞助。
在凯度消费者指数大中华区总经理虞坚的眼中,小刘是典型的“精致省”,他们是一群拥有多元消费观念的群体,他们要把钱花在租房、交通等无法节省的生活开支上,他们也愿意为自己心爱的电子产品、名牌包、甚至是一双潮鞋而倾囊,却要在一瓶水上货比三家,精打细算一番。他们并不会觉得这是没有面子的事情,反而认为这是一种聪明的、精致的,更是避免浪费的生活方式,“他们比那些老年人更有能力去判断,这些商品是不是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虞坚总结。
王厉的进口食品店开在北京东三环附近的一处农贸市场里,20多平方的屋子里满是食品的货架,以进口食品为多,顾客绝大多数是周边居民,“40-60岁的群体消费能力极强”,他反而认为年轻人的消费力一般。
小象生活创始人粟海辉介绍,王厉经营的食品店是临期尾货销售终端的老版本,多集中在一线城市,以进口食品为主,渠道商手中的尾货被个体店拿过来卖,并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发展,也是受开店选址的限制,目标客群也并不多元。但是随着新消费场景的搭建,临期产品触达消费终端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
开在闹市区的好特卖等后来者们把目标锁定在了90后、00后的“精致省”身上。在好特卖的门店收银台处,都会挂着一张二维码图片,顾客扫码就可以加入到会员群。每天上下班的时间,店员会在群里推送划算的产品,顾客有需求也可以在群里随时询问,不时还有年轻人冒出一句寻友信息,这是他们的另一处社交场。
粟海辉的小象生活走了一条差异化的路线,他选择了更下沉的市场,比如扬州、仪征等地的居民社区周边,即便如此,小象生活的主力客群依然是35岁以下的年轻群体。“哪怕是我的投资人,都会去我们店里买零食,兄弟公司团建去我们店里买酒,这就是一种人性,你能省为什么不省?”
导火索
临期尾货是一门古老的生意,在好特卖、小象生活开店之前,不论是品牌方还是渠道商们早有一套处理临期商品的做法。品牌方多依靠经销商们做流通,他们会帮助渠道商们协调动销,比如把临期预警的产品协调到动销更好的区域;或会采取促销处理;超市也会专门设立临期保质期商品;又或者去找到临期食品店等零售终端消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