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以下简称《措施》)近日发布,围绕稳定大宗消费、扩大服务消费、促进农村消费、拓展新型消费、完善消费设施、优化消费环境等六大方面,提出20条政策举措。《措施》与近期发布的各领域、各品类促消费重点政策一道形成促消费扩内需的一揽子政策体系。在当天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多个部委进一步明确接下来的推进方向。
供给端发力 提升消费意愿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说,上半年国内消费市场整体处在恢复过程中,餐饮、文旅、影院等线下场景快速复苏,商场、商业街重新热闹起来,体育赛事、演唱会等也陆续恢复,常常“一票难求”。“但一些消费品类增长势头仍不稳固,一些居民消费信心不强、顾虑不少,一些领域消费体验不佳、感受不好,需要政策进一步加力。”
李春临表示,促消费政策不是所谓的“掏空钱包”“透支需求”,恰恰相反,促消费政策的出发点是帮助居民节约开支,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买到更有科技含量、更符合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避免不法“套路”、假冒伪劣等产品。政府施策更有效、更惠民,老百姓消费和福利就能同步得到提升。
这就要求在供给端进一步加力,以丰富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需求。对此,《措施》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拓展消费新空间,打造消费新场景,丰富消费体验,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市场新需求。
“供给侧不改革,拿出来的产品不适销对路,老百姓是不买单的。”李春临说,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需求变化,创造新需求。
其中,针对汽车消费细分市场,李春临表示,将研究优化更多大众化、普惠性的支持政策,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推动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
针对家电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介绍,下一步,将在更多更好更具体的产品、更多更规模化的产品转化上下功夫。同时,继续开展消费电子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行动,加快创新产品的“全球首发”,支持企业高端化发展,打造知名品牌。还将提倡健康、节能、绿色化方向,让老百姓用到更多质优价廉高质量的产品。
加强监管 优化消费环境
在供给端加力的同时,《措施》围绕一些领域消费体验不佳、感受不好的问题,提出针对性举措,着力优化消费环境,让居民“敢消费”。《措施》提出,“全面开展放心消费行动,完善重点服务消费领域服务标准”“依法打击假冒伪劣行为”“加快形成退换货、质量追溯、明码标价、监管、评价的放心消费制度闭环”等。
市场监管总局执法稽查局局长况旭说,为了夯实消费环境制度基础,相关部门制修订了《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聚焦盲盒经营、免税品网购、新能源汽车等新业态,出台规范指引、开展行政指导、实施缺陷产品召回,指导家电、汽车、免税、盲盒、电商等新兴领域改善售后服务。
同时,持续加强监管执法,市场监管部门“铁拳”出击严打食品非法添加、产品假冒伪劣、“神医神药”广告、医疗美容乱象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今年以来,已经查办民生领域案件35万余件。全面开展放心消费行动,持续推广线下无理由退货、本地购物异地退、先行垫付急速退,全国已有65.4万家实体店退货约53.8亿元。完善全国12315平台在线纠纷和解机制,推动13.2万家企业入驻平台,促使16.5%的消费纠纷直接在源头化解。
下一步,围绕完善消费长效机制,市场监管总局等相关部门还将出台改善消费环境的意见,启动全国放心消费示范城市创建,发挥城市整体创建的牵引撬动作用,带动各地消费环境进一步提质升级。
扩就业促增收 增强消费能力
《措施》还提出,“优化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全链条良性循环促进机制,增强消费能力”。
李春临表示,下一步将聚焦重点、精准施策、激发活力,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推动更多低收入群体迈入中等收入行列,完善按要素分配的政策制度,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推动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通过消费能力提升,提高居民消费意愿。
在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看来,消费低迷不振,特别是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下降,从短期因素看,主要是前期疫情冲击下部分企业难以正常生产经营,居民工作和收入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消费意愿下降。从长期因素看,与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有关。我国教育、医疗、养老等制度近年来改革力度较大,在社会保障体系难以全面覆盖的情况下,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提高,使得居民预防意识和储蓄意愿明显增强,抑制居民进一步扩大消费。
“关键是稳住居民预期和信心,进一步提振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董希淼说,《措施》提出多方面针对性措施,将有力推动和促进消费潜力释放和结构升级,助力经济运行持续好转。(记者 王文博、汪子旭 实习生 万晶晶)
下一篇:羊肉价格持续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