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国县域经济总量达46.5万亿元,其中工业经济发挥核心带动力量;截至2022年底,主要位于县(市)的国家级产业园区共73家,其中国家级经开区49家,国家级高新区24家……一组最新数据映射出我国县域工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论坛(2023)上获悉,各方将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各项工业稳增长政策,全力稳定县域工业经济运行,加快探索和形成符合县域特点的现代产业链条,加速推进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县域工业内生动力增强
位于山东省邹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山能兖矿能源智慧制造园区项目现场,机器轰鸣,车辆穿梭,园区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据介绍,该园区一期投资30亿元,将布局9个优质项目,全力打造行业领先的智能矿山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我们正全力攻坚项目建设,聚焦数字经济、高端化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机器人‘1+5’产业集群,梳理了13条细分产业链,做强发展支撑。”邹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徐振龙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邹城市共建成投产重点工业项目32个,新增年产值150亿元;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18亿元,同比增长35.9%。
云南省安宁市也跑出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加速度”。安宁产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李强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安宁正谋划推进绿色石化、冶金、新能源电池材料、商贸物流、文旅大健康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今年1月至10月,安宁产业园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16.6亿元,同比增长27.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8亿元,同比增长5.31%。
这是我国县域工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的缩影。根据中国信通院日前发布的《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年)》,我国县域经济规模已突破40万亿元大关,2022年达46.5万亿元,其中工业经济是核心带动力量,二产增加值的全国占比保持在40%左右。
与此同时,县域工业发展层次愈加立体化,梯次格局初步成形。报告显示,2022年至2023年公布的两批次200家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中,县(市)拥有81家,占比达40.5%。
中国信通院两化所副所长巩天啸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通过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绿色化改造以及链群生态构建,一批县(市)传统支柱产业蓄积了强劲的新动能,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同时,经济强县(市)谋篇布局未来产业,聚力突破产业发展新空间。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县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单元,既是工业稳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是推进新型工业的重要载体。记者获悉,部委和地方将从多方面发力,全力稳定县域工业经济运行,加速推进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二级巡视员朱璋表示,要充分发挥县域作为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重要作用,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各项工业稳增长政策,充分发挥经济内循环中的县域力量,推动县域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围绕加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朱璋表示,要加快推进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重点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瞄准成长潜力大、科技含量高、支撑带动力强的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探索和形成符合县域特点的现代产业链条。
不少地方聚焦延链补链强链,加大企业培育和招商引资力度。李强表示,安宁市正积极推进“工业立市”战略,力争用四年时间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目前,安宁石化产业共有主导企业13家、链上企业24家,2025年预计实现产值1200亿元以上;绿色新能源电池产业共有主导企业7家、链上企业14家,2025年预计实现产值1000亿元以上。
徐振龙表示,邹城市正着力打造全国最大的矿用设备、高端阀门、特种玻纤、内河新能源船舶生产基地,到2025年全市“1+5”主导产业营收有望突破1700亿元。
因地制宜优化发展环境
业内人士表示,整体而言我国县域工业在产业结构、资源要素、质量品牌、协同发展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培育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夯实产业基础,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发展活力。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认为,要根据县域当地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产业基础、人口分布、市场状况和历史传承等实现差异化发展。他表示,要引导企业专注核心业务,提品质创品牌;支持企业智能绿色技改和数字化转型,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小快轻准”数字产品和解决方案;把纾困政策落实到位,优化营商环境。
巩天啸建议,构建基于大数据的企业精准服务能力,提升营商环境,优化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生态。
上一篇:多地发力建设汽车城市
下一篇: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