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改变家乡
纠结深思后还是走出原有舒适区 回乡创业
“我以前是学电子商务的,生小孩后就到老公家乡资中教书。”何显芬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2005年自己从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成都工作,“做通信领域,后来做到了工程主管,但我比较爱折腾,后来考了会计证和教师证。”何显芬笑笑说,有了小孩后,为了照顾孩子方便,自己就到了资中教书,“教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了两三年。”
为什么又要放弃已经熟悉的教师行业,回到家乡开始创业呢?何显芬直言,“平时逢年过节,我们都会回到文倡村来,但看到家乡的落后现状,我真的想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带回家乡,改变家乡。”
想法简单美好,但实行起来......何显芬也经过一年多的纠结,“我到底要不要回去?我回去能做什么?那段时间这两个问题就一直在我脑海中来来回回。”
何显芬说,后来自己终于想通了,“我还是要回去。当老师,时间相对轻松自由,但我想回去改变家乡,我想做一些让自己以后回想起来不后悔又有意义的事情。”
回来第一年赔光原有积蓄
坐在大风里哭“这下真的完了”
就这样,2015年,何显芬拉上还在成都上班的老公回到家乡,开始了创业之路。“刚开始不晓得做什么,我们参加了人社系统组织的技能培训。”何显芬介绍,经过培训和自己的实地考察,最终决定做食用菌,“我们也考虑过中药材和其他行业,但通过专业人员帮我们分析,食用菌周期短、回收快,我们就决定开始做。”
“当时我们先做家庭农场,拿自己家的地试。”何显芬说,最开始只有两个棚,做平菇、羊肚菌,“当时连工人都请不起,所有的事情,都是我和我老公自己做,搭大棚、培育菌包、采摘和拿出去卖,都只有我们两个人。”
何显芬有些激动,“4个月后,我和老公第一次将一框半的平菇拿到县上去买,来了两个客人,竟然一次性就全买走了,159元,我一辈子都记得这个数。”何显芬说,自己后来分析,应该是自家平菇卖相很好,但自己不懂,喊价太低,“市场批发价都是6元一斤,我喊才喊5元。”
第一次成功卖掉产品,让何显芬夫妻信心大增,没想到,紧接着到来的则是磨难。
“2016年春节前后,我们先是遇到大雪,把大棚全部砸烂了,然后我和老公慢慢修补,修补得差不多了,年初又来了大风,薄膜被吹得满天飞。”
所有的积蓄付之东流,当时的情形历历在目,何显芬回忆:“我看着满天飞的薄膜,毫无办法,只能坐在一张薄膜上大哭,心想‘完了,完了,这下真的完了’。”
扶持政策跟上 申请创业担保贷款
家庭农场“变身”产业园
雪中送炭之情,何显芬说她将铭记一生。
“之前就业部门一直跟我们联系很多,包括可以享受哪些政策,如何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何显芬当时就是在普格县就业局的帮助下,创办起了普格县东方菌业家庭农场,“后来他们知晓了我们的困难,县就业局帮我们申请了10万的创业担保贷款,真的是救济款啊。”
产业园现有的部分产品展示
有了资金,何显芬重振旗鼓,重新开始购置专门的薄膜,培育更高品质的菌类,“2016年,我们就收入了30万。”后来,普格县就业局持续紧跟创业培训成果,及时将东方菌业家庭农场创业项目纳入创业导师跟踪服务,开展线上线下巡诊,随时为其提供技术支持、产业定位、市场开发、经营策略问诊服务,家庭农场慢慢越做越大。
罗亮(左一)正在和人社系统扶贫干部交流菌类培育情况
何显芬介绍培育的菌类
“这个产业园有70亩,有26个大棚,有7万多个菌包。”站在崭新的园子里,何显芬满脸笑容,她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产业园去年9月建成,由会理县委县政府援建,当地将会理扶贫援建周边5个贫困村的资金和涉农资金整合,总共300万元,以股权量化的方式,由各个村持股,按照“公司+产业园+贫困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每年对5个贫困村进行持股分红。
罗亮正把死菇从菌包上摘掉
下一篇:扶贫干部沉下去致富项目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