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张辛欣 杰文津 闫起磊
民以食为天,有粮天下安。疫情冲击下,如何端好“中国饭碗”?围绕粮食安全,代表委员就此建言。
受疫情影响,今年春耕备耕期间,河南部分地区小麦追肥错过农时。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远东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党永富深入田间地头送技术、捐农资,及时为20万亩小麦“加餐”。
保种植规模,是保粮食安全的第一步。在党永富看来,“疫”中稳耕,才能更有底气。
“今年目标是粮食总产增3%以上。”在黑龙江代表团举行的视频形式新闻发布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金会同样传递出“稳耕增产”的决心。
黑龙江是中国产粮第一大省,中国人每9碗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王金会说,今年在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还要加大农业现代化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先进技术推广面积2亿亩以上,通过挖增产潜力确保粮食安全。
粮食要种好,也要收好。加大粮食流通和仓储能力建设,确保颗粒归仓,是保粮食安全的关键。
“每年粮食都有一定产后损失。农户储粮、粮油加工和消费等环节较为集中。”全国人大代表、河北柏乡国家粮食储备库主任尚金锁建议,建立粮食产后减损部门合作机制以及统一的评估机制,及时掌握粮食损失变化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减损。
“希望能设立粮食产后减损财政专项,建立科技特派员支持基层的模式,从技术研发应用、标准规划等多个方面指导粮食收获、仓储、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减损工作。”尚金锁说。
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既是粮食安全的有力保障,也将推动形成新的增长点。
“种粮要有产业链思维。”全国人大代表、 黑龙江省绥化市委副书记张子林说,绥化市绘制了玉米、水稻、大豆等产业链图谱,按“图”索骥,靠“谱”招商,把农业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
“我们引进了玉米精深加工企业,绥化的玉米百分之百实现了就地转化,农民不再愁卖粮难。”张子林说,其中鲜食玉米由三年前的20万亩发展到今年的100万亩。农民每卖一穗鲜食玉米纯效益是籽粒玉米的1.5倍。
“保粮食安全,更要保品质安全。”张子林认为,做强农业产业链、打响农业品牌,在保数量供给的同时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将推动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更好保障粮食安全。
(新华社北京5月25日电)
下一篇:何光中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