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燕园商学院官网 今天是2024年 03月 12日 星期二
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时政新闻 >

时政新闻眼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为何选了

时间:2020-10-03 编辑:崔晓鑫 信息来源: 点击: 【字体:

时政新闻眼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为何选了这堂“冷门”课?

央视新闻客户端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0年09月30日 00:15
扫一扫 手机阅读

我要分享

原标题:

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了一场以考古为主题的集体学习,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66次集体学习唯一的一堂考古课。在这堂课上,习近平总书记就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发表重要讲话。考古工作为什么重要?新时代的考古工作怎么展开?跟着总书记一起走进这场考古课。

△联播视频丨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

 这三场会议,都有“考古”元素 

考古,一个看似冷门的领域,今年9月被习近平总书记频频关注。

28日举行的中央政治局第23次集体学习以“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22日召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十位发言专家中就有一位考古学家。再往前算,11日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现场最年轻的科学家讲的是一个最古老的研究课题。

三场会议,三涉“考古”,由此可见总书记的重视程度。

△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80后研究员付巧妹在11日的座谈会上发言。她的主要研究领域是通过古DNA探究“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在28日集体学习现场作讲解的,是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六天前,他刚刚在教文卫体专家代表座谈会上面对总书记发言。总书记在那次座谈会上提出,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

△陈星灿

今年56岁的陈星灿曾长期奔波各地,参加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2017年担任考古所所长。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专家。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于2001年被正式提出,2016年完成结项。这一工程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拥有5000年文明,具备“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

△这是修复后的整身红山文化陶人,人像通高55厘米。这尊写实人像距今约5300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个实证。

“考古中国”项目则是“十三五”期间国家文物局提出的重大研究工程,旨在通过对古文化遗址有重点地系统考古发掘,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就在本月24日,“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了河北康保兴隆遗址、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等五项考古工作的新成果。

△井头山遗址埋深5至10米,是迄今浙江和长三角地区首个沿海贝丘遗址。文物库房内摆放大量鹿角、贝壳等。

发布于:2020-10-03

上一篇:每日时政新闻播报(9月29日)

下一篇:时政新闻眼丨第三次新疆座谈会,习近平这样阐

分享按钮